■成都大运会49座赛事场馆已经全部完工,其中超过70%的场馆是由已有的场馆升级改造而来,现有场馆经过改扩建后面貌焕然一新
■2021年7月成都启动“大运场馆惠民行动计划”,截至目前,已向市民开放场馆18个,举办各级各类赛事与活动600余项,入场总人数近214万人次
曾几何时,场馆设施一直是成都体育发展的一块短板。如今,在高标准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、全力备战大运会的大背景下,打造一批世界一流、布局合理、契合城市特质、满足赛事名城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育场馆,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一大追求。
成都大运会羽毛球比赛场馆双流体育中心全民健身馆,上午10点就有市民来打球……大运会场馆的建设给喜爱运动健身的成都市民带来一大利好——去年启动的“大运场馆惠民行动计划”已向成都市民开放场馆18个,举办各级各类赛事与活动600余项,近214万人次进场乐享运动健身福利。
猛追湾游泳场、成都市射击馆、城北体育馆……成都大运会49座赛事场馆已经全部完工,其中超过70%的场馆(36座)是由已有的场馆升级改造而来,一大批现有场馆经过改扩建后,设施更好了,功能也更强了,面貌焕然一新。
承载了无数老成都人记忆的城北体育馆,这里很可能将是成都大运会首枚金牌的诞生地。“这里以前的健身设施算是成都最丰富的,还搞了很多比赛,后来变成了电器城……”家住花圃路的市民曹珉说,“现在好了,新修了户外篮球场、足球场,大家停车也方便,小区周边环境变好了。”城北体育馆不仅见证了成都几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,速乐体育更记录着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,背后是成都人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体育重塑城市的肌理。
拥有60多年历史的猛追湾游泳场,经过改造去年就已经向市民开放,改建后的标准游泳馆大大提升了游泳爱好者的体验感。“全馆采用逆流和臭氧两种先进的水处理方式,配备专业的救生队伍,实现线上线下购票充值,人脸识别入场等全新功能,游泳场将用最温馨的服务欢迎大家的到来。”游泳场工作人员说。
旧貌焕新颜,那些位于主城区的老体育场馆,因为大运会的到来,其设施形态都提升到一个新水平,服务功能越来越强。省体育馆,篮球场馆中心自改造之后,已举办成都市第二届精神健康运动会、武侯区第二届社区运动节等11场赛事活动,参加人数达5000余人次,由此掀起浩大的全民健身、全民大运热潮。
随着大运场馆按期建成投用,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018年的1.83平方米提升至2.17平方米,也使成都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水平跻身全国前列,这给成都市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。
2021年7月,成都启动“大运场馆惠民行动计划”,截至目前,已向市民开放场馆18个,举办各级各类赛事与活动600余项,入场总人数近214万人次。
双流体育中心全民健身馆是成都大运会的羽毛球比赛场馆,经过改造升级后,以深蓝色为背景主色调的场馆非同以往。上午10点,已经有不少附近居民来到这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球馆打球。“场馆规格高、收费低,大家常来!”羽毛球爱好者刘全福说。场馆运营方告诉记者,健身馆周一到周五上午免费开放,下午到晚上以及节假日都是低收费。成都大运会双流赛区田径场馆中心竞赛服务副主任朱逵说:“大运会场馆建设是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的良机。这些体育场馆不仅能承担更高标准的赛事,更能激发大家的运动热情。通过多种形式灵活的运动空间,实现民众健身举步可就,对城市面貌也是一次巨大提升。”
双流体育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国体育服务综合体案例之一,大运会之后,在后续使用方面也将展示强劲功能。这里通过产业融合拓展“体育+”模式发展空间,大力发展夜间经济,成为一个集体育赛事、体育运动、体育培训、体育用品销售、餐饮、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,构建体育健康消费新场景。市民看完比赛后,不出体育场就可以吃一顿美味的健康餐;健完身就地和朋友喝个咖啡或者打一场电竞……
在成都,像这样的体育场馆正在华丽变身,体育正与新的业态、场景结合,既能让越来越崇尚健康生活的成都市民轻松受益,还能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,创造那些彰显成都文化、地域特色的生活美学。
如今,成都全市喜迎大运的热烈氛围,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火热场景“不谋而合”,更多的城市空间得到拓展和创新,它们就在你我身边,正在助推产业升级、营造美好生活。
除了新建改建的大运场馆,以及青龙湖湿地、速乐体育江滩公园、锦城湖公园、兴隆湖、白鹭湾湿地公园、马鞍山观景台这样的健身打卡地,成都正在兴建一个个市民家门口的“健身场”,利用公园绿地、街头广场、可改造边角地等场地建设体育设施,通过多种形式灵活设置家门口运动空间,高质量建成“15分钟健身圈”。
来自成都市体育局的统计数据,成都正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,推动实施“社区运动角”“绿道健身新空间”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项目,2021年全市各区(市)县共打造70余处“社区运动角”,打造“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”203处,已建成的4700余公里天府绿道中累计植入体育设施1500处。
离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跆拳道场馆中心不足一公里的郭家桥南街,每天都有不少晨跑者。“街道提升改造后,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这里锻炼身体,环境好,还能结识不少朋友。”家住附近的王女士说。“让体育‘绿’起来,速乐体育让公园‘动’起来,让城市‘活’起来。把城市街巷变成运动场,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。”街道工作人员介绍。速乐体育去年,一份《成都市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》出台,提出新建综合公园应划定相对集中的健身活动区,布置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网球等球类场地,并为体育设施进绿道提出指引。目前,成都已建成多个不同类型并对外开放的“家门口运动空间”,既有辐射范围广的大型体育活动场地,也有“小巧玲珑”的社区运动角,以及“体绿结合”的体育公园和绿道运动场所。以武侯区为例,按照体育赋能“金角银边”的思路,打造出以肥猪市街小游园为代表的、塑造体绿结合的公园城市运动新场景……
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说:“全球顶级赛事的溢出效应和地标性场馆的聚气作用,是重塑产业经济地理、优化城市功能格局的引爆点。在服务于国家城市集群的整体发展中,体育生活化的路径有着更大的创新价值。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,归根结底就是要持续满足百姓的高品质生活。”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,城市形态正在重塑、建构,而市民乐享运动生活的新场景,正在这个大时代中与城市的发展理念和谐相融。
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:本网或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新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:XXX(非本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联系方式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 法律顾问: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。速乐体育